日本基礎設施出口遭遇「多重苦」
2018/11/13
因海外項目的工程延誤和故障導致日本企業遭受鉅額損失的事例不斷湧現。三井E&S控股和千代田化工建設2018財年(截至2019年3月)預計出現過去最嚴重虧損。同時,川崎重工和重工企業IHI也在基礎設施相關領域出現損失。這背後反映出日企對於技術實力低下和勞動力短缺等環境變化的應對遲緩。基礎設施出口是彌補日本國內市場萎縮的王牌,但如果不具備實力,有可能喪失外界對「日本品質」的信賴。
「低級錯誤」突出
成套設備工程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工期很長,需要很多承包商,風險因素較多。此前也曾出現工程延誤等導致的損失,但在最近的案例中突出的是低級錯誤。
在三井E&S的印度尼西亞火力發電站工程中(2013年前後獲得訂單),作為排水設備鋪設在海底的配管被發現強度不足,結果發生413億日元的損失。據稱是在設計階段選錯了材料。三井E&S承認「無法否認技術實力低下」。
![]() |
三井E&S在美國的成套乙烯設備項目 |
川崎重工10月對外公佈,在美國華盛頓鐵路車輛業務上出現損失,原因是在焊接等産品製造的基礎性環節出現問題。IHI也曾在北美煤氣相關設備的建設中發生工程延誤,結果造成了損失。
原因可能是由於日本國內新增項目減少,導致技能傳承出現問題。
曾在日立製作所從事品質管理工作的橫濱市立大學副教授永松陽明指出,「由於經濟低迷導致招聘減少等原因,能奔赴海外一線的40歲左右技術人員短缺。隨著海外業務的比率提高,失敗開始變得突出」。
進一步構成打擊的是勞動力短缺。日本千代田化工2014年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開工建設的液化天然氣(LNG)項目遭遇人手不足,由於工期延誤,不得不計提約850億日元的追加工程費。
![]() |
日本千代田化工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液化天然氣(LNG)項目 |
日本國內大型企業乘上頁岩氣革命的潮流,從約5年前開始參與美國的項目。不過,隨著川普政權收緊移民政策,項目陷入了嚴重的移民勞動力短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金融市場
日經225指數 | 28864.32 | -65.79 | 03/05 | close |
日經亞洲300 | 1823.70 | -10.55 | 03/05 | close |
美元/日元 | 108.35 | 0.09 | 03/08 | 07:42 |
美元/人民元 | 6.4958 | 0.0000 | 03/07 | 22:06 |
道瓊斯指數 | 31496.30 | 572.16 | 03/05 | close |
富時100 | 6630.520 | -20.360 | 03/05 | close |
上海綜合 | 3501.9867 | -1.5049 | 03/05 | close |
恒生指數 | 29098.29 | -138.50 | 03/05 | close |
紐約黃金 | 1698.0 | -2.2 | 03/05 | clo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