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企業研究人員屢獲諾獎看到的
2019/10/11
久保田啟介:日本旭化成的名譽研究員吉野彰獲得諾貝爾獎。這是繼2002年獲得化學獎的島津製作所高級研究員田中耕一之後,日本的企業研究人員再度獲得該項殊榮。獲得2014年物理學獎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中村修二也是憑藉任職日亞化學工業期間的成果獲獎。3人的共同點是,企業給予研究人員相應的時間和定奪的空間,具有寬鬆的氛圍。不過,如今的日本企業讓人感覺雖然在內部存留大量資金,卻對研究開發和人才投資感到猶豫。吉野的獲獎再次令外界聚焦日本企業利用資金的方式。
![]() |
左起:田中耕一、吉野彰、中村修二 |
田中耕一在島津製作所隸屬於化學分析的研究部門,開發了分析蛋白質等生物體分子的劃時代的手法。他在大學攻讀電氣工學,但就職後被分配到非本專業的部門。結果歪打正著,形成了不受常識束縛的自由思維。弄錯樣品進行配合,卻帶來了新發現,這一點也別很多人所知曉。他本人也回顧稱「很少感覺到必須拿出成果的壓力」。
中村修二也在任職日亞化學工業期間,開發出了藍色發光二極管(LED)的結晶的合成方法。日亞當時的管理層欣賞中村的獨創性,允許其到海外的大學掛職進修,還採購昂貴的實驗裝置,對中村進行支持。後來,日亞和中村圍繞發明的回報産生糾紛,但這是企業給予研究人員巨大定奪空間的證明。
吉野彰又是怎樣的情形呢?鋰電池從當初就存在容易起火等安全上的缺點。吉野認為,在炸藥試驗場的實驗不可或缺,他曾戰戰兢兢向公司提出申請。他回憶稱「那個實驗得到批准,使研究取得了進展」。從公司來説,雖然持續處於成果無法帶來營業收入的困境,但仍帶著寬容對吉野進行支持。
在聆聽了吉野的記者會後,我想到的是現在的日本是否還有自由寬鬆地搞研究的氛圍。
吉野説:「商品開發的速度比過去變得更快,研究人員不得不想盡辦法」。正如鋰電池的開發過程所體現的那樣,獨創性的創意要變為産品,至少需要10~20年。開發週期變短,研究人員也沒有更多富裕的時間來充分醞釀創意,創新越來越難以産生。這也的確是事實。還有一個不可否認的情況是,發明獎勵等回報對研究人員來説算不上豐厚,這也損傷了研究人員的動機和熱情。
企業如何才能恢復誕生獨創性成果的寬鬆環境呢?
如果是孕育創意的基礎研究,很少的設備投資就能達成。吉野表示,「每個課題有1、2個研究人員即可,並不那麼耗費金錢」。在日本企業的業績復甦、手頭現金充裕的背景下,應該具有增加基礎研究投資的餘力。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 |
報導評論
![]() |
HotNews
金融市場
日經225指數 | 28754.18 | 122.73 | 01/25 | 10:00 |
日經亞洲300 | 1864.09 | 4.62 | 01/25 | 10:00 |
美元/日元 | 103.82 | 0.15 | 01/25 | 09:55 |
美元/人民元 | 6.4809 | 0.0000 | 01/25 | 00:00 |
道瓊斯指數 | 30996.98 | -179.03 | 01/22 | close |
富時100 | 6695.070 | -20.350 | 01/22 | close |
上海綜合 | 3606.7496 | -14.5145 | 01/22 | close |
恒生指數 | 29447.85 | -479.91 | 01/22 | close |
紐約黃金 | 1855.7 | -9.6 | 01/22 | clo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