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成30年間日企進駐海外發生哪些變化
2019/04/30
在平成時代的30年裏,日本企業的全球化明顯推進。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以後,日元迅速升值,日本的製造業失去了出口競爭力。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包括屬於其前身的日本進出口銀行時代在內,在平成時代30年裏持續進行的日本製造業進駐海外相關調查顯示,1989年僅為13.7%的海外生産比例到2018年提高至36.2%。
進駐海外的主角此前以汽車、電子、機械等日本有代表性的大企業為中心,目前變為中堅和中小企業。在日本國際協力銀行以一定條件(在海外擁有3家以上當地法人等)納入調查對象的企業中,中堅和中小企業的比例從1989年的9.7%提高至2018年的33.2%。
![]() |
此前,正如汽車産業所代表的那樣,零部件廠商等作為關聯方與大企業一起進駐海外的情況很多。但近年來自主進駐海外,獲得業務訂單的中堅和中小企業也在增加。其背景之一是日本國內的人才不足。
隨著時代的變化,有潛力的進駐目的地也在發生變化。截至1990年代經常名列前茅的美國在2000年代以後下降,中國取而代之。在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啟動有潛力進駐國的調查的1992年以後,中國截至2012年連續21年排在首位。1978年12月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政策,以深圳為代表的特區不斷建立。繼打頭陣的三洋電機(被松下、海爾收購)等之後,很多日本企業爭先恐後進駐中國。隨著中國人工費的上升,日本企業採取「中國+1」戰略,印度和東南亞開始受到關注。
![]() |
由於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的發展,利用低廉的人工費製造産品、在日本和其他國家銷售的製造業模式已完全改變。製造符合當地市場需求的産品,分享進駐國的內需蛋糕越來越重要。
日本外務省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進駐海外的日資企業增至2005年的2.2倍,達到7.6萬家。2017年居住在海外的日本人增至1989年的2.3倍,達到135.2萬人。對日本人而言,赴海外工作已經不再罕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金融市場
日經225指數 | 28864.32 | -65.79 | 03/05 | close |
日經亞洲300 | 1823.70 | -10.55 | 03/05 | close |
美元/日元 | 108.33 | 0.07 | 03/08 | 06:43 |
美元/人民元 | 6.4958 | 0.0000 | 03/07 | close |
道瓊斯指數 | 31496.30 | 572.16 | 03/05 | close |
富時100 | 6630.520 | -20.360 | 03/05 | close |
上海綜合 | 3501.9867 | -1.5049 | 03/05 | close |
恒生指數 | 29098.29 | -138.50 | 03/05 | close |
紐約黃金 | 1698.0 | -2.2 | 03/05 | clo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