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成為通用電氣的東芝
2017/03/31
「賺錢一詞對於愛迪生來説是非常威嚴而壯麗的」(歷史上的名人語錄《採訪》)
作為美國通用電氣(GE)的創始人而廣為人知的發明家湯瑪士·愛迪生似乎經常使用「make money」一詞。而跟愛迪生學習白熾燈的製造方法,在日本實現量産的正是東芝的創始人之一藤岡市助。
通用電氣和東芝現在都不再製造白熾燈。也都出售了家電業務。但是,前者成為股票總市值排名全球第11位的大企業,而後者則因會計造假和核能業務的虧損面臨著解體的危機。
![]() |
東芝為何會栽倒呢?其原因似乎在於賺錢的方法。也就是説,東芝和通用電氣在被稱為商業模式的部分明顯形成了分水嶺。
著有《經營重心》一書的家電及電子行業的分析師若林秀樹表示「産品的生命週期在5~10年、生産規模在數千~數萬規模的業務是很少失敗的日本企業的擅長領域」。
作為東芝此次危機的根源的核電産品的週期為20~40年。這一週期非常長。但是不存在與韓國、台灣和中國大陸企業的競爭。東芝收購美國核電企業西屋電氣(WH)是在日本家電産業明顯衰退的2000年代中期。
當時,深受歡迎的是名為「微笑曲線」的製造業附加值分佈論。上游的核心零部件、開發以及下游的銷售、服務等領域的附加值較高,中游的組裝工序的附加值較低。該曲線很像人微笑時的嘴巴的形狀。
觀察這一微笑曲線可以發現,左端被美國的英特爾、右端被蘋果等企業佔據,日本的家電及電子企業大多位於中間的組裝部分。為了擺脫這種嚴峻的環境,東芝等日本企業推進的是選擇與集中戰略,首當其衝的就是發電設備等重電業務。雖然同屬於組裝領域,但是與亞洲企業的競爭較少,有望獲得穩定收益。日本企業認為,即使産品的生命中期較長,作為擅長調整的日本企業,相比必須做出鉅額投資判斷的數碼産業,在該領域應該更擅長。結果,這恰恰成為了陷阱。
一方面,通用電氣又是怎麼做的呢?在日本企業的全盛期1980~90年代,通用電氣從組裝等製造業向金融、廣播等領域擴展,推進業務的重組。
不過通用電氣也曾遭遇危機。2008年秋季,通用因雷曼危機時隔70年首次減少分紅,同時還失去了AAA的評等,陷入只能發行有政府擔保的公司債的局面。佔銷售額3成的金融業務瞬間令公司走入黑暗。
當時,東芝也因超過6千億日元的西屋電氣併購案而面臨財務危機,處在經營破産的邊緣。甚至攜手監管機構,討論向中東的主權財富基金實行洽特定人增資。
不過,在當時兩家公司幸運地絕處逢生。形成兩極分化是在那之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金融市場
日經225指數 | 28823.63 | -106.48 | 03/05 | 13:33 |
日經亞洲300 | 1830.50 | -3.75 | 03/05 | 13:33 |
美元/日元 | 108.07 | 0.92 | 03/05 | 13:28 |
美元/人民元 | 6.4717 | 0.0027 | 03/05 | 04:28 |
道瓊斯指數 | 30924.14 | -345.95 | 03/04 | close |
富時100 | 6650.880 | -24.590 | 03/04 | close |
上海綜合 | 3491.6915 | -11.8001 | 03/05 | 11:30 |
恒生指數 | 29155.40 | -81.39 | 03/05 | 12:05 |
紐約黃金 | 1700.2 | -15.1 | 03/04 | clo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