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在「新冷戰」下潛力大
2018/11/20
馬雲才54歲。他在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中國轉向進一步改革開放的1992年開始創業,1999年創建阿里巴巴,帶來了中國社會的互聯網革命。但在全球化後退的局面下,馬雲在美國收購企業遇到美政府阻攔,在中國國內據説也意識到了有可能受到反腐的影響。很少有人會真正相信卸任的理由是他本人所説的「想回歸教育,做我熱愛的事情會讓我無比興奮和幸福」。
在日本也可通過驪住(LIXIL)的案例看出新冷戰的端倪。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10月叫停了該公司將其意大利子公司出售給中國企業的項目。驪住子公司從事建築外牆材料等業務,銷售額在2000億日元規模,業績出現虧損。但是,該子公司在美國的銷售額佔到約4成,供貨對象包括紐約的「世貿中心一號大樓」等知名建築。
美國8月通過一項法案,要求CFIUS加強對外來投資的監控,企業在進行企業收購與業務出售時必須提前報批。除反壟斷法外,還附加了安全保障等審查的門檻。
10月應日本政府邀請訪日的CFIUS有關人士稱「希望阻止尖端技術流向中國」,告知在場的100多家日本企業在什麼情況下會被叫停。某種程度上這幾乎是表明「決定人力、物力、技術轉移的不是企業而是國家」,顯示出美國政府的大幅變化。
被稱為「企業和市場超越了國家」(丹尼爾·耶金《制高點——重建現代世界的政府與市場之爭》)的是1998年。但如今全球化時代的自由氣氛再次被冷戰時期的凝重氣氛所取代,經濟中心似乎也從「市場」和「矽谷」重新回到「華盛頓」和「北京」(即政治和國家)。
但美國歐亞集團戰略事業部長約書亞·沃克認為:「正是在這種局面下才顯出日本的重要性來」。該集團10月在東京召開了討論新冷戰時代的「G0峰會」。對於選擇日本的理由,他表示「在與國家至上主義和權威主義劃清界線的同時,(日本)與美國及中俄都能進行對話」,作為全球化的堡壘,似乎對日本的領導力寄予了更高的期待。
能對話的對象多,這同樣適用於日本企業。在中美之間,GAFA(谷歌、蘋果、亞馬遜及Facebook)等試圖把來自中國的阿里巴巴、華為技術逐出美國市場的態勢越來越明顯。而日本企業的環境沒那麼差。在分散地緣政治風險的同時,持續追求全球化帶來的好處,也許日本企業需要的就是這樣一種堅韌吧。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金融市場
日經225指數 | 29751.61 | 212.88 | 04/13 | close |
日經亞洲300 | 1802.31 | 7.07 | 04/13 | close |
美元/日元 | 109.15 | -0.30 | 04/14 | 01:36 |
美元/人民元 | 6.5431 | -0.0048 | 04/13 | 17:31 |
道瓊斯指數 | 33593.96 | -151.44 | 04/13 | 12:31 |
富時100 | 6890.490 | 1.370 | 04/13 | 16:35 |
上海綜合 | 3396.4700 | -16.4777 | 04/13 | close |
恒生指數 | 28497.25 | 43.97 | 04/13 | close |
紐約黃金 | 1731.2 | -12.1 | 04/12 | clo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