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躍居全球最大,在130國超過GPS
2019/08/20
在紐約和倫敦,有些時段的北斗衛星可見星數匹敵GPS和歐盟衛星。在東京上空,「北斗」最多時有20顆以上在軌飛行。可見星數越多,越容易提高精度,中國今後將再發射10顆左右。東京海洋大學的教授久保信明認為,「數年後北斗的精度將追上已開發國家」。
不容忽視的是對商業的拉動效應。美國高通最早供應支持北斗衛星的智慧手機半導體。瑞士的半導體企業也於2015年在車載用産品上支持北斗衛星。聯想集團5月宣佈,在新款智慧手機上搭載從北斗衛星接收多個信號的半導體,誤差降至1米。新的衛星利用在中國産生,然後擴大至全世界的趨勢日趨加強。
![]() |
面對「北斗」的崛起,有可能成為美國擔憂安全保障的原因。因為定位衛星最早是為掌握導彈誘導和軍隊位置定位而開發。如果中國獲得了不依賴GPS的衛星技術,就能説明中國提高了軍事能力。採用北斗衛星的國家增多,也可能動搖美國在軍事領域的優勢。
與此同時,GPS僅向地面發送信號,難以鎖定接收信號的終端的位置信息,但「北斗」具備收發信號的功能。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高級研究員成斌(Dean Cheng)指出,「從理論上來説能夠從(信號的接收方)獲得位置信息」。據稱對於特定地區,還可以使信號發生混亂。美國政府擔憂北斗被濫用於網路攻擊等。
中國通過數字一帶一路擴大商業優勢
在高科技領域與美國激烈碰撞的中國開始在太空領域發起全面挑戰。在地面構建「5G」通信網,在海底鋪設洲際通信電纜,現在定位衛星運行數量也反超美國。中國正在通過名為「數字絲綢之路」的高科技網路擴大商業優勢。
中國已經在5G開發方面領先於世界,擁有眾多專利。美國對中國的通信設備巨頭、5G主力開發企業華為技術實施制裁。這是因為美國擔心如果在新一代通信技術領域被中國掌握主導權,不僅將對國家安全保障構成威脅。在交換大數據的技術創新和創造新業務方面,中國也將處於領先。
除了無線通信外,中國還正在全球擴大海底電纜網。2018年中國鋪設了連接南美巴西和非洲喀麥隆,全長約6000千米的電纜,以「一帶一路」的成員國家等為立足點,提供負責輸送大容量通信數據的基礎設施。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金融市場
日經225指數 | 28966.01 | -1202.26 | 02/26 | close |
日經亞洲300 | 1807.82 | -67.28 | 02/26 | close |
美元/日元 | 106.50 | 0.50 | 02/27 | 04:33 |
美元/人民元 | 6.4742 | 0.0203 | 02/26 | 18:49 |
道瓊斯指數 | 31012.02 | -389.99 | 02/26 | 14:28 |
富時100 | 6483.430 | -168.530 | 02/26 | 16:35 |
上海綜合 | 3509.0804 | -75.9654 | 02/26 | close |
恒生指數 | 28980.21 | -1093.96 | 02/26 | close |
紐約黃金 | 1774.4 | -22.2 | 02/25 | clo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