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企為何財務造假成風?
2017/07/12
中國國有企業的財務造假問題正在逐漸表面化。中國審計署最近公佈的20家大型企業的財務調查結果顯示,佔到其中90%的18家企業存在虛報銷售額等問題,過去幾年的虛增收入累計達到2001億元。中國有關部門罕見公開國有企業的不透明經營狀態,國內外要求改革的呼聲將不斷高漲。
審計署此前也對大型國有企業進行過財務調查,但此次公開了虛增收入累計金額等整體情況。在十九大之前公佈調查結果,再次表明了政府堅決反腐的姿態。
![]() |
調查對象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被稱為「央企」的大型企業集團。中國有很多國有企業以部分資産和業務上市,但整個集團的經營狀態很難從外部看清。審計署以2015年財報為中心,對全國101家央企中的20家公司的過去幾年財務情況進行了調查。
結果發現,18家公司的財務存在問題。中國最大的石油集團「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斥資約5萬億日元收購全球最大農藥生産商的化工巨頭「中國化工集團」、2016年秋季合併的大型鋼鐵公司「中國寶武鋼鐵集團」等各行業的代表性企業均榜上有名。
審計署過去的調查僅指出「企業的財務報告存在問題」,但此次認定為故意造假。據悉,在利潤方面,最近幾年共有約203億元的假帳。
與日産和本田有合作關係的東風汽車公司也被指出存在財務違規行為。審計報告指出,2013年至2015年,東風公司向職工發放的交通補貼等6.03億元未按規定納入工資總額管理;2015年,所屬東風標緻雪鐵龍汽車銷售有限責任公司等2家企業通過虛構銷售業務等方式,虛增當年收入3.99億元;2001年至2015年,所屬廣州風神汽車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私設「小金庫」或虛列費用套取現金4162.3萬元,其中4043.9萬元用於發放職工獎勵等。
財務違規的背景在於中國特有的國有企業制度。央企由政府直接管轄的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為非上市企業。外部很難進行監督,經營領導也會作為黨內人事變動來決定。
雖然企業一把手的薪資會由於業績低於目標而減半,但如果跟隨黨的方針進行經營會受到高度好評。結果導致經營者比經營合理性更加注重黨內晉陞,形成了容易發生違規行為的體制。
中國政府一直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而當局的調查反映出不止改革進度遲緩,違規之風更是在不斷蔓延的現狀。對於在當地設立合資公司的外資企業而言,可能會受到波及,造成品牌形象惡化。中國國內對既得利益層的不滿情緒也越來越強烈,決策透明化和經營高效化方面的改革已成為當務之急。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廣州 中村裕
![]() |
HotNews
金融市場
日經225指數 | 21302.65 | 20.80 | 02/19 | close |
日經亞洲300 | 1288.92 | -4.23 | 02/19 | close |
美元/日元 | 110.55 | 0.01 | 02/20 | 01:04 |
美元/人民元 | 6.7576 | -0.0081 | 02/19 | 15:39 |
道瓊斯指數 | 25834.88 | -48.37 | 02/19 | 10:54 |
富時100 | 7166.920 | -52.550 | 02/19 | 15:54 |
上海綜合 | 2755.6459 | 1.2893 | 02/19 | close |
恒生指數 | 28228.13 | -118.88 | 02/19 | close |
紐約黃金 | 1318.1 | 8.3 | 02/15 | close |